金融研究

  • 外资银行是缓解中国企业融资约束的“白衣骑士”吗?——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的经验研究

    姚耀军,吴文倩,王玲丽

    中国金融开放进程逐渐提速,外资银行进入是否真正有利于实体经济已成为现实议题。文章从企业产权与规模异质性的视角,利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和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对外资银行进入的企业融资约束缓解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显示:(1)尽管对国有企业融资状况无足轻重,但外资银行进入显著影响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大型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被显著缓解,而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则被显著强化;(2)由于中小型企业是民营企业的主体,外资银行进入整体上加剧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3)鉴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受损于外资银行进入产生的“撇脂”效应,文章进一步认为,在落实外资银行国民待遇以推动其尽快融入本土的同时,应采取恰当的政策手段,引导外资银行将业务范围扩展至中小型民营企业这类相对低端的客户群体。

    2015年1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9K]
    [网刊下载次数:664 ] |[阅读次数:835 ]
  • 从双边报价看如何提升信用债流动性——基于银行间市场做市商行为的研究

    马永波

    文章以一段包含牛熊市的完整市场周期为样本,考察了影响信用债双边报价价差的因素,并对不同行情下不同类型做市商的双边价差做了比较。研究发现,做市商提供的信用债流动性明显不足,中小机构(不含外资银行)的信用债做市报价优于大型机构,做市商稳定市场的作用整体上有限。这既有做市机构风险偏好等微观层面的原因,也有市场缺乏有效分层、做市商缺乏激励约束机制等宏观层面的原因。为了提升信用债的流动性,文章建议推动银行间市场分层、加强信用债一二级市场联动以及推进场内场外市场的统一互联。

    2015年1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84K]
    [网刊下载次数:330 ] |[阅读次数:501 ]
  • 宏观事件冲击与我国外汇储备的期限结构管理——基于美债上限调整的事件研究

    黄晓薇;贾君怡;郭敏;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主权信用风险日益成为威胁外汇资产安全的重要因素,而我国单一集中的期限配置方式并不利于抵御外来冲击、防范信用风险。在此背景下,文章构建了宏观事件冲击下不同期限主权信用风险调整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美国20次提高债务上限作为重大冲击,实证检验了不同期限主权信用风险调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美债上限提高引发了主权信用风险调整,事件前短期风险增大而长期风险减小,事件后短期风险减小而长期风险增大;(2)长期风险调整取决于经济、财政和货币环境等基本面因素,而短期风险调整主要受到美元走势、交易活跃度和投资者情绪等市场环境的影响。因此,政府应充分利用宏观事件冲击下的期限套利机会,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和市场因素,适时适度调整资产期限结构,以实现我国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2015年10期 v.41;No.407 45-5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1K]
    [网刊下载次数:57 ] |[阅读次数:103 ]

中国经济论坛

  • 农村二元经济转换对居民收入差别“倒U形”变动的影响——基于天津、山东农村案例的比较分析

    陈宗胜,吴 婷

    文章基于我国双重二元经济转换过程中,因农村内部二元经济结构演进轨迹分化所导致的农村居民收入差别呈现区域性差异的事实,以天津市和山东省为例,运用1994-201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地区分组及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农村二元经济转换对居民收入差异“倒U形”变动的影响。其结论是:(1)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二元经济转换表现出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演变特征,由单一的二元经济结构变为双重二元经济结构;进入2000年以后,农村内部二元经济结构的演进轨迹开始呈现区域性分化。(2)不同于山东及全国其他地区,天津市农村内部现代非农业部门的发展,正在促使农村收入差别缩小,并且成为总体收入差别缩小的主体性因素,这是天津农村居民收入差别降低的最大源泉;并且天津市和山东省的二元经济转换进程存在阶段性差异,各因素对收入差别的影响方向各有不同。

    2015年1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3K]
    [网刊下载次数:513 ] |[阅读次数:509 ]
  • 劳动收入份额“U形”演变规律的新解释:要素禀赋结构与技术进步方向的视角

    王林辉1,赵 景2,李金城2

    当前劳动收入份额的持续下降已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有文献更多地从产业结构、制度和劳动者谈判力等角度展开分析,相关观点对某一特定经济体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化有着较强的解释力,却无法诠释世界范围内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为此,文章从要素禀赋结构和技术进步偏向性视角重新审视劳动收入份额演变的成因,采用供给面三方程标准化系统方法测算了全国及各地区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结果显示,中国的技术进步整体上呈现资本偏向性,即更有助于提高资本边际产出而恶化劳动收入分配地位。文章进一步采用面板数据门限回归方法检验了要素禀赋结构、技术进步方向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关系。研究发现,要素禀赋结构对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决定了劳动收入份额的U形演变规律,即劳动收入份额随劳均资本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转折阈值约为6.381万元;我国多数地区处于U形走势左侧,只有部分地区跨越了门限值而进入到劳动收入份额上升通道。因此,若要有效抑制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应关注要素禀赋结构和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

    2015年1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02K]
    [网刊下载次数:526 ] |[阅读次数:636 ]

产业经济研究

  • 污染产业转移能够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吗?——基于环境规制视角的研究

    张彩云1,郭艳青2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产业调整的加快,污染产业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问题日益严重。文章从环境规制视角对区际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的分省区面板数据进行了经验考察。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水平与污染产业转移呈现“U”形关系, 地方政府的末端治理会激励企业提高生产率并增加产出,进而导致污染产业转入;(2)有针对性地加强环境规制,既能促进产业发展,也能有效降低污染排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研究所蕴含的政策含义是:政策制定者应对企业的治污技术研发等给予税收优惠或补贴;可以酌情实施累进制环境税率,在招商引资时,可以根据转移产业的污染程度做出相机选择;各省可以根据自身状况适当提高环境规制水平,以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双赢。

    2015年1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5K]
    [网刊下载次数:599 ] |[阅读次数:650 ]
  • 成品油价格管制能限制石油企业的垄断利润吗?

    周末;谢海滨;黄雨婷;

    文章同时运用新实证产业组织理论的垄断测度方法和财务分析方法,计算出中国三大石油企业在2008年一年所获得的垄断利润约为6 376-6 893亿元人民币,造成了消费者直接福利损失约1万亿元人民币。文章证实了之前学者的猜测:第一,三大石油企业确实通过垄断获取了超额利润;第二,计算结果和公开财务数据证实,三大石油企业通过内部采油部门向炼油部门转移利润来规避价格管制。目前国家采取的价格管制措施虽在成品油领域有效,但是不足以遏制原油开采环节的垄断行为。因此,文章建议应进一步推动石油天然气开采的市场化改革,取消形成垄断的审批限制和特权,引入竞争。

    2015年10期 v.41;No.407 10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9K]
    [网刊下载次数:106 ] |[阅读次数:141 ]
  • 渠道冲突和纵向约束协调

    王志伟;蒋传海;冷帅;

    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生产商建立网上直营渠道和实体渠道进行竞争,产生了渠道冲突。文章在单一实体渠道零售商具有价格领导权的基础上,研究了渠道冲突的产生以及生产商如何使用纵向约束契约来实现渠道冲突的协调。在单一实体销售渠道下,如果零售商具有价格领导权,那么不仅分离定价会产生"双重加价"问题,而且生产商会处于极大的劣势。生产商建立网上直营渠道会和实体渠道产生冲突,但是由于双渠道的存在会增加产品销售量,激励零售商在实体渠道努力销售产品,因此生产商仍有激励保留实体渠道。同时,生产商能够使用纵向约束来实现协调,但是由于纵向约束协议备受反垄断机构的关注,因此企业应该谨慎使用。

    2015年10期 v.41;No.407 12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4K]
    [网刊下载次数:46 ] |[阅读次数:61 ]

公共经济与管理

  • 转移支付促进区域市场整合了吗?——以京津冀为例

    谢姗;汪卢俊;

    文章基于京津冀整合进程的历史和现状,利用河北省11个城市1995-2012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财政分权度、国有企业就业比重、地区间的技术差距、地理距离和转移支付对河北与京津市场整合的影响。以转移支付为重点的实证研究表明:(1)中央对河北省的转移支付总量对河北与京津市场整合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2)在转移支付构成中,专项转移支付显著促进了河北与京津的市场整合;(3)税收返还则显著地妨碍了市场一体化进程;(4)一般性转移支付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这说明中央的专项转移支付为河北融入京津市场一体化提供了一个突破口,据此,文章针对中央和河北省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15年10期 v.41;No.407 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94K]
    [网刊下载次数:108 ] |[阅读次数:68 ]

国际经济研究

  • 出口导向、技术类型与跨国公司内部技术转移——基于在华日资企业的实证分析

    范建亭;汪立;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对作为"溢出源头"的跨国公司内部技术转移的研究却并不充分。文章通过对日本在华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将母公司转移的技术分为生产制造技术和生产作业方式两种类型,从微观视角考察了不同目标市场的出口导向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1)面向日本市场的出口对生产制造技术转移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对生产作业方式转移则没有直接影响,但存在出口通过生产制造技术的转移促进生产作业方式转移的间接效应;(2)面向其他国家的出口对两类技术转移均没有显著的影响;(3)母公司的控股程度、国际化经验和研发水平以及子公司的本土研发、员工培训等因素对技术转移也具有影响。文章为我国如何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提供了启示。

    2015年10期 v.41;No.407 8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20K]
    [网刊下载次数:77 ] |[阅读次数:115 ]

财务与会计研究

  • 实验市场中的审计博弈与审计质量——审计师声誉和企业内部监督的比较制度实验研究

    李建标;殷西乐;任雪;

    为考察审计参与人的博弈过程及其结果,文章构建了涉及管理者和审计师等局中人的博弈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审计师声誉机制和内部监督机制,利用比较制度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对比了两种机制对管理者和审计师行为的影响及其对审计质量的改善效果。研究发现:(1)基准实验中管理者更多地选择较高的舞弊水平,而审计师更多地选择较高的审计力度,实现了福利水平最劣的均衡结果;(2)偏好性的声誉机制对审计质量的改善效果不显著,内部监督机制从根本上减少了舞弊的发生,显著地改善了审计质量;(3)审计力度在内部监督机制与审计质量之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文章对于如何通过治理机制来有效地提高审计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5年10期 v.41;No.407 13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09K]
    [网刊下载次数:98 ] |[阅读次数:6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