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研究

  • 金融漏损、效率修正与“反哺效应”——中国转轨经济金融低效率与经济高增长研究的新视角

    安强身;

    在我国渐进式的转轨经济过程中,在政府强控制金融与高额储蓄条件下,体制内经济体发生金融漏损并由体制外经济顺守,修正了金融初次配置效率,形成了金融低效率与经济高增长并存的结果。理论与实践表明,体制内金融的外向漏损间接支持了体制外经济的成长发展,形成了"反哺效应",构成了一个非正规的经济增长良性循环模式。文章从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角度分析了我国转轨过程中的金融漏损、效率修正与经济增长,对我国转轨经济中金融低效率与经济高增长现象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应通过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产权改革、加快民间金融发展等措施改进与提高我国的金融效率。

    2008年04期 No.317 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8 ]
  • “入世”对中国寿险公司产业组织的影响——基于2001-2005年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邵全权;江生忠;

    文章采用2001-2005年中国寿险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从微观领域实证研究了中国寿险业市场结构、市场竞争行为、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入世"对上述关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寿险公司产业组织中,市场份额与竞争努力程度负相关,而市场份额和竞争努力程度均与寿险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入世"促使我国寿险公司间的无序竞争向有序竞争转变,对寿险公司经营绩效具有积极作用。

    2008年04期 No.317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6 ]

国际经济研究

  • Stackelberg竞争条件下的最佳福利关税与最大收入关税

    谢申祥;李长英;

    文章考察Stackelberg竞争条件下的最佳福利关税与最大收入关税。分析表明,最佳福利关税与最大收入关税的相对大小主要取决于产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国内外企业的成本差异。当产品是互补品时,最佳福利关税总是小于最大收入关税;当产品是替代品时,最佳福利关税与最大收入关税的关系,既取决于产品间的替代程度又取决于国内外企业间的成本差异。产品的替代程度较弱时,最大收入关税总是大于最佳福利关税;产品的替代程度较强时,若国内外厂商间的成本差异越小,则最佳福利关税越有可能超过最大收入关税。

    2008年04期 No.317 2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8 ]

产业经济研究

  • 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力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

    张秀武;胡日东;

    创新和集群是当前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两大途径,文章在对经典的知识生产函数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构建了综合考虑R&D经费和知识存量的知识生产函数,并将产业集群内知识溢出因素和政府支持力度引入该函数,借助于空间面板模型分析方法,从产业集群的视角对高技术产业区域创新驱动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考虑了R&D存量因素的知识生产函数能够比较准确地揭示区域高技术产业知识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因素和区域间的知识溢出都对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影响显著。

    2008年04期 No.317 3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3 ]
  • 滞留成本、竞争性定价歧视和定价机制选择

    杨渭文;蒋传海;

    在很多市场环境下,消费者重复消费同一种商品会产生效用折扣或者消费者喜欢尝试不同的商品特性,因此消费者追求消费多样化,重复消费同一种商品会产生滞留成本。文章采用两期动态博弈框架,研究滞留成本的存在对于企业竞争性歧视定价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此后又进一步研究了企业的定价机制选择问题。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歧视定价机制下,企业会奖励忠诚的消费者,即企业会对重复购买自己产品的消费者(忠诚消费者)给予价格优惠,而对新顾客索取高价;(2)与统一定价相比,歧视性定价降低了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增加了消费者剩余;(3)当企业可以在歧视定价和统一定价两种机制之间进行选择时,每个企业选择歧视性定价机制是均衡结果。

    2008年04期 No.317 5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7 ]

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研究

  • 劳动价值论的数学模型分析:方法论特性与建构

    许光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是实践观指导下的科学的抽象分析法。劳动价值论的实质是唯物史观方法论的不断转化和科学运用,具体化形式是哲学思维分析与数学模型分析的统一,从而构成经济本质分析与经济运行分析统一的基础。具体而言,价值创造及运行对应了微观层面的价值(经济)本质分析和价值(经济)运行分析的统一,价值决定及其运行对应了宏观层面的价值(经济)本质分析和价值(经济)运行分析的统一。在当前,劳动价值论的数学模型分析需要更加广义化和应用化,以增强实际运用价值。

    2008年04期 No.317 62-7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6 ]

区域经济研究

  • 中国城市间的分工效应研究

    李培;

    城市体系具有多层次性、开放性和协作性等特点。文章通过构建城市体系内部分工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城市层级与城市间分工效应的关系。在回顾中国城市体系演变历史的基础上,确定了模型检验的时间起点,并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1990-2004年中国地级市与三大都市圈内部的城市分工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地级市间的分工效应显著,而三大都市圈的发展现状也恰恰代表了中国城市化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2008年04期 No.317 7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0 ]

财务与会计研究

  • 信息不对称与多元化折价关系研究——来自中国沪市上市公司的证据

    戴德明;邓璠;

    国外研究者一般认为,上市公司存在着多元化折价问题。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而言,多元化折价现象是否存在以及多元化折价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相关研究却很少。文章通过计算超额价值,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也存在多元化折价现象,而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多元化折价的主要因素。文章还发现,多元化扩张行为会导致信息不对称水平的上升,从而使多元化折价问题更为严重。

    2008年04期 No.317 8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1 ]
  • 股权性质、制度环境与上市公司R&D强度

    李丹蒙;夏立军;

    文章以我国2002-2004年度披露了R&D投入的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股权性质、地区市场化进程和政府投入对上市公司R&D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后:(1)非国有控股(主要是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的R&D强度显著高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2)公司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对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R&D强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没有显著影响;(3)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R&D强度与政府科技专项拨款等投入没有显著关系,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R&D强度显著依赖于政府科技专项拨款等投入。研究结果表明,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从事R&D活动更多地依赖政府投入不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从事R&D活动的自我激励可能更强,尤其是在市场化进程较快的地区。

    2008年04期 No.317 9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2 ]

  • 经济波动与消费结构变迁互动关系研究

    黄赜琳;

    文章利用1981-2006年中国实际经济数据,实证研究了经济波动与消费结构变迁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一是各类消费品价格易变性普遍大于产出,且以住房、家庭用品和交通为代表的耐用品价格波动普遍小于以食品为代表的非耐用品价格波动;而消费量的易变性则相反,这一波动特征事实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则相反。二是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波动与居民消费结构变迁相互影响和促进,在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需要对消费需求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2008年04期 No.317 10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7 ]
  • “民工荒”与“技工荒”并存的理论解释及证据——基于投资结构与就业均衡视角的研究

    张原;陈凌;陈建奇;

    "民工荒"与"技工荒"并存的情况已成为困扰中国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的难题。文章从投资结构与就业均衡视角对此进行理论模型分析,研究发现,在资本约束条件下,技术改造型资本和外延扩大型资本的迅速扩张,导致技术和非技术劳动力需求量的急剧增长,工资刚性导致劳动力供给刚性,而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则导致劳动力质量上升缓慢,因而劳动力市场中技术与非技术劳动力的供需矛盾造成了"民工荒"与"技工荒"的并存。研究表明,将技术改造型资本投入和外延扩大型资本投入保持与在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的均衡增长,那么将不会产生劳动力双重短缺,即有效解决"两荒"并存的难题。

    2008年04期 No.317 1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0 ]
  • 均衡、非均衡及“错误”的现实意义:市场过程的视角

    王廷惠;

    从市场过程角度来看,均衡是市场过程中行动主体相互发现的倾向。在真实时间和全然无知的现实世界里,企业家发现必然是非均衡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价格的非均衡信息作用极其重要,因为只有非均衡价格提供的利润机会才能激发企业家发现新知识。一旦抛弃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知识假设,企业家的发现过程必然具有"错误"、"失败"、"无效率"等特征。如果不借助经济主体"错误"和不断纠正"错误",企业家就不能在争胜竞争过程中发现利润机会,无法解决无效率问题。

    2008年04期 No.317 127-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8 ]
  • 我国教育市场垄断性的实证研究

    刘弘;

    近年来,有关教育消费的争论不断,包括教育产业化、高收费、以及低水平的政府教育支出等等。各种观点似乎都有道理,但缺乏实证的支持。文章构造了一个完全垄断的教育市场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教育市场属于完全垄断。导致高收费的主要原因不是低水平的政府教育支出而是市场的完全垄断。

    2008年04期 No.317 137-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2 ]
  •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理事会成员名单

    2008年04期 No.317 14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