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研究

  •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与货币供给动态关系:1994-2007——基于抵消系数和冲销系数模型的分析

    徐明东;田素华;

    文章采用1994~2007年的季度数据计量检验了基于抵消系数和冲销系数模型的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与央行货币供给动态关系,采用递归参数方法估计了中国的动态冲销系数,并讨论了央行冲销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得出结论:自2001年以来,央行净国外资产的增加成为国内流动性过剩的绝对重要来源;2004年以来,我国央行的冲销系数发生了结构性变化,2004年前维持在-0.6左右,2004年后央行的冲销干预接近于完全冲销(-1),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货币供给的独立性,实现了货币政策的数量目标;受限于利率尚未市场化、资本市场不发达等影响,央行票据成为冲销流动性的最重要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央行常规工具,且还具有一定的操作空间。

    2007年12期 No.313 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8 ]

产业经济研究

  • 买方行为、社会网络与服务业的产业政策

    陈艳莹;

    服务业是一个经验品市场,买方互惠行为的缺失与锁定行为的存在都会促使卖方降低服务的质量,进而导致服务业市场萎缩,社会网络会进一步强化这种影响。我国服务业当前发展缓慢与这种买方行为引发的市场失灵不无关系。由于现有的产业政策普遍忽略了买方行为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服务业产业政策的设计需要进行调整。

    2007年12期 No.313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4 ]
  • 中国电信服务市场准入管制的随机试验模型分析

    王斌;蔡宏波;

    文章针对我国电信市场的行业特征,在充分讨论消费者选择和企业决策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N次多期迭代的基于随机试验的模型,模拟政府管制政策影响下的市场演化,以判断当前的市场准入管制是否有效率。研究结论认为:在技术存量不足和创新效率不高的条件下,依靠外国资本无法提高本国的消费者利益和最优技术存量。不仅如此,中国电信企业将因此而失去对本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和控制力,所以我国暂不具备允许外资设立独资电信企业的条件。

    2007年12期 No.313 2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9 ]

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研究

  • 近代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大股东权利

    杜恂诚;

    近代中国的公司法规中出现过限制大股东表决权和选举权的规定。这种限制大股东权利的思想是从西方引入的,其目的一是为了保护中小投资人的利益,二是为了增加经营者在与大股东谈判中的筹码;同时,这也是孙中山"发达国家资本"和"节制私人资本"思想在经济政策中的体现。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因为大股东的股权可以分散于其家族成员之中,从而减小其限制的效果,为此可以设计出优先股等其他的办法,更能有效地限制大股东。然而在政府权力大于私人产权的情况下,只要政府想要介入某个企业,就可以介入某个企业,而不必借助于其他理由。这样,大股东权利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2007年12期 No.313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5 ]

公共经济与管理

  • 中国农村扶贫的政策效应分析——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考察

    方黎明;张秀兰;

    中国农村制度化扶贫是一种开发式扶贫战略,其政策效应日益削弱: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更为分散;相当数量的真正贫困人口没有能力从扶贫项目中受益;现行的扶贫策略也难以有效针对疾病、教育等致贫风险。现阶段中国扶贫政策在收入救助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提高贫困风险人群应对贫困风险的能力。

    2007年12期 No.313 4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2 ]
  • 专项转移支付漏损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汪冲;

    近年来,政府间专项转移支付作为一项改善特定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促进公平的政策手段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是,一些资料也表明大量的专项转移支付并没有用在指定项目上,而是被转移到其他用途。文章从制度比较、行为分析的角度对转移支付漏损的成因、特征与影响进行了理论阐述,并以1998年至2001年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教育专项转移支付为例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2007年12期 No.313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6 ]

金融研究

  • 中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内在传导渠道研究——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实证比较

    熊鹏;王飞;

    文章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结合中国经济增长的典型事例,确定了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子,并将其与金融发展的指标变量建立回归模型组,探讨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内在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存量、人力资本以及制度因素是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三条显著的传导渠道,资本积累是金融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传导渠道;技术进步并不是显著的传导渠道;同为金融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传导主体,金融中介的作用明显要大于金融市场。

    2007年12期 No.313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1 ]
  • 证券投资基金经理变更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

    张美霞;

    文章以封闭式基金为研究对象,从基金业绩与基金经理调整的关系、基金经理调整公告的市场反应两个方面对基金经理变动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基金业绩对基金经理更换及更换后的去向具有一定影响,但是基金经理更换并没有带来更换后基金业绩的显著改善;基金经理公告确实引起了基金市场价格的反应,但却没有给基金投资者带来显著的财富增加。

    2007年12期 No.313 7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2 ]

区域经济研究

  • 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工业的和谐快速发展——基于1995~2004年28个省市大中型工业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分析

    涂正革;

    文章采用Malmquist指数和DEA技术,研究中国28个省市地区大中型工业增长的动力以及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分析发现在1995~2004年期间:(1)整体而言,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已经成为中国大中型工业快速增长的核心动力,特别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改善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日渐突出,相反,要素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弱;(2)地区之间发展的差距依然显著,但无论是人均产出还是增长速度,地区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3)随着中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TFP对缩小地区间工业发展差距的作用越显突出,资本要素的作用并不明显;(4)全要素生产率快速增长的四大因素:竞争、全球化和外商投资、民营化改革,以及经济扩张期。因此,文章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已成为区域经济和谐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

    2007年12期 No.313 9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37 ]

财务与会计研究

  • 高管薪酬利益驱动下的企业并购——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张鸣;郭思永;

    并购是企业最为重要的一项资源配置战略,而实施这项战略计划的决策权一般掌控在公司高管手中,因此,研究并购中高管人员的行为动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02~2004年发生并购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并购中企业高管人员的自身利益变化。经验证据表明,企业高管人员有很强的动机通过企业并购这种方式增加自己的薪酬和控制权收益,研究后还发现,当企业高管人员处于临近退休时,这种动机会更加强烈。同时发现,由于制度刚性的存在,企业高管人员会借助并购,并通过并购后公司资产规模的扩大、雇佣员工人数的增加等因素增加自己的薪酬,而且薪酬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差异。这项研究结果对公司治理中企业高管人员的薪酬契约设计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07年12期 No.313 103-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0 ]

  • 心理会计、公共福利保障与居民消费

    贺京同;霍焰;

    消费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考虑到经典理论的局限性,我们提出了基于心理会计的消费行为假说,并对假说的真实性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居民心理会计账户结构的变化是当前制约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的根本原因,而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一些制度结构的失衡是问题的根源。据此我们指出,通过提高公共福利和社会保障水平,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而调整居民心理会计账户的结构,与单纯增加居民收入相比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消费的增长。

    2007年12期 No.313 11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85 ]
  • “绩效”晋升下我国地方政府非绩效行为诱因——一个博弈论的解释

    尚虎平;

    我国各地广为诟病的重复建设、无用建设、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等层出不穷,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区分"政府绩效行为"与"政府非绩效行为",然后找到地方政府非绩效行为的根源。文章在构建了一个博弈模型的基础上,发现这种"非绩效行为"绵延不断,日益翻新的根本原因在于这是处在横向和纵向行政职位晋升激励当中的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在信息约束和风险规避下作出的理性选择。他们为了取得组织部门任职、升迁考察所需的"绩效",就要同时关注竞争对手的动向,看着竞争对手所在地方政府的"出牌",这样至少可以保证不被竞争对手拉下。但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发起某种政府行为的地方政府与模仿的地方政府行为同时落在了"政府非绩效行为域"中。

    2007年12期 No.313 128-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8 ]
  • 财经研究2007年总目录

    <正>~~

    2007年12期 No.313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8 ]
  •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理事会成员名单

    2007年12期 No.313 14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3 ]
  • 下载本期数据